【立冬】养生,建议您做好“五防”
水始冰,地渐冻;日照短,寒风劲;冬,已翩翩而至。11月7日,我们迎来了立冬节气。北风往复几寒凉,疏木摇空半绿黄。立冬,披着清澈高远的蓝天来到了我们身边。养生达人如何在“立冬”保健养生?我院治未病中心医生这样说~
起居调养:早睡晚起、晨练推迟
立冬——立者,建始也;冬者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立冬,即意味着万物进入了休养、收藏的状态,其气候也由少雨干燥的秋季转向阴寒冷冻的冬季。此时,人也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,起居调养以“养藏”为主。立冬之后,宜早睡晚起。早睡有助人体阳气的收藏,晚起有利人体阴津的养护。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,应避开晨间的低温气候,选择上午9-10时外出锻炼;而夜生活丰富的年轻人,莫要“乐此不疲”,建议入睡时间最晚不要超过23时。
饮食调养:宜暖阳滋阴
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。入冬后的饮食应少食生冷,但也不宜过于燥热。宜食用一些具有暖阳滋阴作用的食物,如牛羊肉、乌鸡、鲫鱼、豆浆、牛奶、青菜、豆腐、木耳、白萝卜等;另外,应酌情选择沙参、玉竹、百合、无花果、银耳、枸杞、甲鱼、罗汉果等食材煲汤或炖煮。
运动调养:户外运动要谨慎
任何季节运动都是必不可少的。进入立冬,气候转趋寒冷,适度的运动可以提振阳气,促进气血运行,提高心肺功能,提升人体对寒冷的耐受力,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。冬季运动的时间建议选择在上午9-11时、下午2-4时,并要防止运动过度。适宜的运动包括:中等速度快步走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跳绳、舞蹈等。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锻炼,以防雾霾对人体呼吸道造成危害。
情志调养:恬淡安静、畅快心情
入冬后,情志要恬淡安静、寡欲少求,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,利于养藏。冬季万物凋零,常会使人触景生情,郁郁寡欢,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,如跳舞、弈棋、画画、练书法、听轻音乐等。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,振奋精神。
立冬养生要防“五寒”
中医认为,立冬之后养生要防“五寒”。随着立冬的到来,天气渐冷,气温降低,如何防寒保暖,提高免疫力?防“五寒”是关键↓↓↓
防鼻寒。立冬之后“凉燥”更明显,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。不妨以寒制寒,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。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,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,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。
防颈寒。秋冬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。颈部是人体的“要塞”,不但充满血管,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。穿立领装或围上围巾、加个披肩,不但能挡住寒风,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,对预防高血压病、心血管病等都有一定好处。
防肺寒。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疾病。症状较轻时,可选用一些具有辛温解表、宣肺散寒作用的食材,水煮温服,盖被取汗,小恙即除。可遵循:“一把糯米煮成汤,七根葱白七片姜,熬熟兑入半杯醋,伤风感冒保安康”。
防腰寒。腰部为“带脉”所行之所,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。常按摩腰部能温煦肾阳、畅达气血。具体的做法是:两手对搓发热后,紧按腰眼处,稍停片刻,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。每次做50~100遍,早晚各做一次。
防脚寒。脚自古就有“人体第二心脏”之说。从养生角度看,脚离人体心脏最远,而负担最重,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,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,保温性能差,更易受到寒冷刺激。经常做足浴可以有效护阳防寒。
足浴要注意三点:
一是温度,水温最好40℃左右,水淹没踝关节处;
二是时间,每次浸泡20~30分钟,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恒温;
三是按摩,泡足后擦干,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~3分钟。
养生膳食
黄豆猪手滋补汤
材料:猪蹄、甜玉米、黄豆、花生、红枣、枸杞、生姜、料酒、花椒、茴香、八角、盐。
做法:
1.猪手买回来去毛、清洗干净;
2.锅中倒入冷水,把猪手剁成大块放入锅中,加入料酒、姜片花椒、八角,开大火煮出血水和浮沫,捞出猪手放入清水盆中洗净;
3.洗净后的猪手放入砂锅,一次加足水,放入料酒;
4.加入甜玉米、姜片、泡好的黄豆;
6.盖上盖子,烧开后加入少许茴香,再开中火烧半个小时左右;
7.加入红枣、枸杞、花生,再炖一个半小时左右即可酥烂,出锅前撒上少许盐调味。
功效:强壮筋骨,润燥消水。
党参黄芪炖鸡汤
材料:母鸡1只,党参50克,黄芪50克,红枣10克,姜片、料酒、精盐、味精适量。
做法:
1.将母鸡下沸水锅中焯去血水、洗净;将红枣洗净、去核;将党参、黄芪用清水洗净、切段。
2.将鸡放入炖盅内,加适量水,放入党参、黄芪、红枣、料酒、精盐、味精、姜片,放入笼内蒸至鸡肉熟烂入味,取出即成。
功效:补气益血,提高人体免疫力。